陈宗瑞曾执教的南洋艺术学院和他的家人,合力主办“陈宗瑞百年诞辰纪念展”,多方位地展示其人其艺,不但展出他生前各类画作,也出版他难得一见的诗文集,是对于先贤一次较完整的感念盛举。
前人种树,后人遮荫。新加坡艺术界的一棵大树,正是这里要介绍的陈宗瑞。我们看他在艺术创作、艺术理论和艺术教育上的全方位表现,真是前无古人。谈人论艺,只能用“树大根深的艺术浓荫”来形容。
陈宗瑞1985年辞世,享年75岁。如今,他过去曾执教的南洋艺术学院(前身为南洋美术专科学校)和他的家人,合力主办“陈宗瑞百年诞辰纪念展”,多层面多方位展示其人其艺:不但展出他生前所完成的各类画作,同时出版他难得一见的诗文集,无疑是一次对于先贤比较完整的感念盛举。展出将在明天(星期三)傍晚,由总理公署部长、财政部兼交通部第二部长陈惠华主持揭幕。
“永恒·真善美——陈宗瑞百年诞辰纪念展”,将展出这位先驱的50多幅作品,包括水墨画、水彩画、油画。弥足珍贵的是,多数作品是首次公诸于世。展出作品的创作时间,从1937年至1981年,允为画家一生比较完整的心血纪录。画家的女儿陈其华说:“父亲生前作画甚勤,却只开过一次个展——国家博物馆举行的‘先驱画家回顾展’,时间是在1984年,作品有百幅。其他所画,不是自己收藏就是送人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据画家儿子陈其新说,展出的一件早期彩墨马来甘榜画《茆屋鸡鸣午》,是他刚在两三周前,以自己家中所收藏悬挂的康有为书法对联,从本地一名收藏家处换取过来。他说:“对于父亲的作品,有需要就尽量买回来。这件作品的重要性,在于是父亲的早期之作,收藏情况良好。”
与陈文希、钟四宾、刘抗、张荔英等共创南洋画派
南艺表示,陈宗瑞是早期移居新加坡的先驱艺术家之一,同期移居的还有陈文希、钟四宾、刘抗和张荔英等。他们共同开创了结合中西绘画技巧,反映独特东南亚热带风情的南洋绘画风格。陈宗瑞在当时的南洋美专执教,桃李满门,为本地培养了大批艺术创作人才。作为一名先驱艺术家及艺术教育家,他对南艺乃至本地艺术的发展,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有评论说,陈宗瑞多才多艺,他精通中西各种画法,对书法、诗词创作和篆刻艺术也多建树。以绘画来说,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三个阶段:一、1930年至1950年所作,属于早期作品,又以水墨及油画为主。二、1952年,从峇厘写生回来之后,画的是峇厘景物和岛民生活。三、1960年至1980年,水彩又多过水墨画和油画。其中的水墨画约占创作总量的60%,其次才是水彩、油彩之类。画家生前比较喜欢水彩,最得意的是水彩大型作品。
对于水彩的情有独钟,据画家家人说,后期他多画水墨、水彩画,原因可能是,当时他和几位画友同组“新加坡水彩画会”,多画是以身作则,他最大型的水彩作品,已被当时的国家博物馆收藏。
文章和诗篇由家人合资出版
陈宗瑞对美术和创作的许多见解,散见多种展览特刊、纪念特刊与毕业特刊,现在,这些文章和诗篇由陈氏家人合资出版应世,意义非凡。两书成一套,分别为《陈宗瑞文集》和《画室诗草》。文集收有他从1938年至1980年的文章,内有许多难得一见的珍贵照片;诗集收入历年作品百首。
陈宗瑞的艺术见解相当独特,他曾说:“我反对一味泛滥个人的情感,只求自我表现。我也痛恶功利主义者把艺术囚禁在艺术塔之下。艺术是人生旅程中的甘露,艺术宜有自由的天地。在今日交通极度发达的时代,东西洋的文化应该促进其交流作用,从而互相吸收融会。艺术正好驾凌世界各族的藩篱,促成人与人之间的了解。”
善用美的感染力
激起人的共鸣
创作来说,陈宗瑞认为,“主张主观表现的信徒们,以为用色彩、线条表现个人的感觉幻想,取得新鲜美妙愉快的视觉感应,便是绘画的使命了。竟不知这种浅薄的满足,就是把绘画美术沦为狭义的装饰美术;这种绘画,充其量只成一束高贵的饰壁花纸,只成豪富人家,作为炫耀财富的物品。这一类的艺术品,终将逃不了时间的淘汰。”这是他发表在1967年所出版《介绍五人画展》的前言摘录。
他也说:“绘画艺术的可贵,就在个性的发扬以及风格的创立。如果你是一个不甘禁锢在象牙塔里的艺术家,你当能深切地了解艺术的社会价值,完成一件伟大的艺术品,不能止于美的点缀这个浅薄的阶段上。善用美的感染力,激起人的共鸣,才是艺术的意义。我们不当忘却艺术是人与人沟通思想、情感的桥梁。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,才是有生命的作品,才是人民大众能够接受的艺术。”
搭建为普罗大众接受的艺术桥梁
南艺在评价陈宗瑞时表示,陈宗瑞希望为艺术搭建一座为普罗大众所广泛接受和理解的桥梁。“他相信作为一名艺术家,在尝试任何新画法之前必须掌握扎实的绘画基本功,陈宗瑞身后留下的大量的艺术佳作都显示了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底。南洋艺术学院多年来也继承了这一信念,注重学生绘画技巧的训练,并培养他们对于南洋风作品的理解和欣赏。”
南洋艺术学院东南亚艺术研究所及展览厅管理处处长陈莉玲提到:“对陈宗瑞来说,忠实刻画周围环境,是发现自我、确认自身社会定位的方式,而并非仅仅是在进行图像的记录。他秉持艺术应包涵真善美的信念,在创作上体现这种独特思想意识,这有别于许多同辈画家。他的作品包含对孕育社会和文化的大自然、环境和氛围的关注。”
陈宗瑞,名楷。出生于中国广东省澄海县。他在1932年抵达槟城,之后才到新加坡来,并于1934年定居此地。陈宗瑞从小喜欢画画,在汕头上小学时,已在家中叔辈及诸兄长的多方引导下,广泛阅读四书五经及唐宋元明清各朝诗选。汕头修完中学教育后,他选择美术为一生的志业追求,因此激怒了经商的父亲。
所幸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。
据画家儿子陈威利说:“父亲如果没有遇到我母亲,可能无法成为一个画家。”原来,画家夫人郑碧君本要到上海新华艺专读书,为了支持男友学画,她豫然放弃求学机会,宁愿回家乡教书,往后还一路捐助学费、生活费给心上人。后来有情人终成眷属,结为连理,共育有5名儿女。夫妻恩爱逾恒,常携手外出散步,成为艺坛美谈。夫人过世后,画家悲伤欲绝。夫妻两人的浓情恩爱“两地书”,也是陈家的收藏之一。
奠下“南洋风格”的创作根基
研究者说,在学校时,年少的陈宗瑞已打好西洋画基础,也学到水墨画技巧,对“印象派”与“后期印象派”也早有认识。在他看来,上述画派多少受到中国古代绘画影响。
二战之前,当时的上海新华艺专、杭州艺专和位于上海法租界的上海图画美术院(上海美专旧称)是三所著名美术学校,也是推广西方艺术的重要学府。他1930年从新华艺专毕业。1932年日军进逼上海租界,陈宗瑞选择离开上海南下槟城。
陈宗瑞在1934年期间已定居新加坡,之前曾在槟城和马六甲的多家学府执教。他在这些由华侨商人创办的学校当美术老师,也是有名画家。1953年,他偕同先驱画家刘抗、钟四宾和陈文希前往印尼峇厘岛写生,展出的作品风格强劲,奠下日后影响深远“南洋风格”的创作根基。
描绘四五十年代的本地面貌
和几位先驱艺术家一样,陈宗瑞同样精通中西各种画法,创作时,他们所画题材来自南洋的热带景物和风土人情。论者说,陈宗瑞的画风,植根于现实生活,他相信画作是表达思想和情绪的有利工具。
以作品来看,陈宗瑞创作于40和50年代的一批早期风景画,内容勾画新加坡的海边景色和市区景观,以及甘榜风情。 他的人物和肖像画尤其著名,这些作品无不生动刻画南洋各地不同种族人群的众生相。他最擅长是以简单的笔触,准确地捕捉人物的形神面貌。
陈威利说:“父亲每天作息时间正常,长期从事教学工作,创作是业余嗜好。他喜欢阅读。作画靠灵感,一画就停不下笔。他对自己的要求特严,比如他画人物群像,是先一个个分开处理,最后再画成一幅完整作品。”
此外,他也领导本地多个艺术团体,先后创立了中华美术研究会和新加坡水彩画会,并任其他艺术团体的会员或顾问。值得一提的是陈宗瑞文笔极佳,经常在报章发表关于东西方艺术、艺术教育,以及多元环境下水墨画发展的鸿文。
多年前本地最大的个人遗作拍卖
己欲利利人,己欲达达人。陈宗瑞不只是画家,也长期作育英才,对本地艺术教育做出贡献。他曾在本地多所学校执教,包括道南学校、端蒙中学、华侨中学、中正中学和南洋美专等。更在后者作育英才24年,培养了很多本地著名画家。过世后还捐献作品给公家并设立个人美术奖学金。
陈宗瑞也非常关心艺术收藏、展出等教育民众的工作。
多年以前,陈氏家人为了完成他作品公开展出和设立奖学金的遗愿,除捐献205幅画作给当时的国家博物馆,54幅供博物馆永久收藏,其他151幅画作通过苏富比在文物馆拍卖。这是本地历来最大规模画家个人遗作拍卖会,共吸引了约400人参观和竞标,盛况空前。
丹青海藏网版权声明:尊重知识、尊重原创者,凡是通过丹青海藏拷贝复制图片文字资料,均须注明"来源丹青海藏网",违者必究。 丹青海藏刊登其他合作媒体信息,出于传递更多信息,方便网民朋友获取更多艺术资讯,资讯内容及版权属于作者本人,如在传递过程中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,敬请谅解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。 |
书画收藏热线:010-87658314 客服邮箱:dqhc66@163.com 媒体邮箱:dqhc68@sohu.com 品牌运作:墨轩(北京)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丹青海藏网版权所有 常年法律顾问:王良 书画销售支持平台:名轩斋 |